明中叶起,关羽开始在科举考场频频“显灵”,有考前给举子开小灶讲《春秋》的,有托梦给考生漏题的,还有考场着火救学子的……种种神异,不一而足。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终于完全加入关羽崇拜的大军,也正因为儒家的加入,全民性的关羽崇拜终于确立。万历十八年(1590年),神宗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晋升为“帝”的臣子。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道士的游说下,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其不知名姓的夫人被封为皇后,关平、关兴自然是王爷,连周仓都当上公爵。与皇上的尊崇相对应,明朝的关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的烟火。其庙宇的范围,迅速扩张。当时凡是有府州县卫衙门的,必兴建官立的关庙,而民间的私祠,更是不可胜数。万历时有人作了一个统计,仅宛平县区区一县就有关庙51座。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锻铜镂空球雕塑
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公呢。答案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在明代,关羽的地位超过了一般鬼神,也超过了孔子,能够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当的崇高的了,可与清代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清朝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地位不仅仅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的历朝皇帝,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的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清政府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满人,属于异族人统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们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结果,关羽再次闪亮登场。官府的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和“勇",让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
汇丰狮子铜雕塑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公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也算今古奇观了。于是乎,有确切记载关二爷显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为,谁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头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其中更有极端的例子:乾隆皇帝为了“捧”关羽,不息篡改历史。他觉得陈寿对关羽实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录《四库全书》的时候,把《三国志》中所有有关关羽的谥号,统统改为“忠义”。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外有列强窥视,内有百姓造反,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更是把关羽抱的紧紧的,嘉庆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关羽的神灵来帮他平乱。好像后来道光皇帝也受了关羽的恩惠,有关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褒扬关羽显灵打垮乱军的记载。咸丰,同治以后,农民起义的狂飚席卷全国,这时的关羽也更加威风,更加忙碌,不停的出来帮清廷鞑子收拾乱局......
关庙的香火在清朝当然绝顶的鼎盛:“凡有人烟处,一片褒扬声”。关庙的黄色琉璃瓦顶,只有宫殿,帝王寝殿,佛殿,孔庙大殿才能够使用,可见其规格之高。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宁宫祭神”,都少不了关羽一份。咸丰年间,更把关公的祭祀列入了国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与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同),以太宰(祭祖的最高规格)的规格祭祀。一位中华几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将,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关公,生前虽曾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可是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声名不显,唯独关羽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呢。我看佛道,帝王,演义虽各有企图,但他们共同相中的,是关公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所以,在古人看来,忠臣良将虽多,但能够集“忠,义,勇,壮”的却是独此关羽一家,别无分号。这样,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了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关公的灿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