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卓景铜雕厂

孔子造像的兴衰演变

发布时间:2019-10-31 | 访问次数:11409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造像的产生,或源于弟子对其师的追思之情的表达,或者源于对圣贤图像教化作用的重视,或源于学官学生祭祀之用。纵观历代孔子造像,唐代以前的主要形式是壁画和塑像,东汉时期出现了石刻画像,宋代以卷轴画、石刻画渐多。随着儒家之学的更加凸显,儒家特别是理学的知识和思想越来越“俗”化,明代以后孔子的造像更加普遍,刻书业的发展,还导致了《孔子圣迹图》的盛行,到清代时则出现了神化孔子的《孔子神位图》。孔子的真是形象到底如何,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明确记载在司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其中也是说他“生而首上圩顶”,这时距离孔子去世已经三百多年了,由于关于孔子真是形象记载的缺失,使孔子造像从一开始就具有美化的特点,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神位图》,则将孔子完全神化。

至圣先师孔子铜像

至圣先师孔子铜像

孔子造像的兴衰和图式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帝王尊孔崇儒的情况,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孔子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指向标。孔子形象的视觉表现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一个特殊文本,主要表现为绘画和雕塑两种形式。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孔子的形象已经随着儒学的沉浮而内化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对于儒学的尊崇、研究和宣传在重视图画“成教化、助人伦”观念的指导下必然离不开对于孔子形象的视觉表现,这种表现又由于统治阶级对于孔子后人的优待和孔庙的延续而带有祖先崇拜的性质。从上层统治阶级到普通民众,广泛而摄入的孔子极其儒学崇拜和学习使得大量的艺术家、熟练画工和普通工匠参与到孔子图像的制作当中,材质和形式也逐渐的多样化。不论是肖像式描绘还是情节式图解或者其他的形式,孔子再也不是春秋时代那位不得志的教书先生,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一个无所不在的象征。

青铜孔子像

青铜孔子像

首页 导航 电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