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伟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前,其三层石质丹陛上,放置着很多铜鼎炉,共计达18座。每一座鼎炉,都是由下部的三足两耳圆形鼎式炉身、中部的圆形炉腹和上部带宝顶的炉顶等3部分组成,高约2m,大部分鼎炉的炉径为1m,也有少量鼎炉的炉径为0.9m,分别放置在雕刻精致的圆形石座上,石座高0.6m,故鼎炉通高为2.6m,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铸造的。铜鼎炉外表光滑,不加纹饰和铭文,增加了庄重、肃穆之感,放置在太和殿前丹陛上,为太和殿的皇家威势增色不少。
方形铜香炉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銮殿,皇帝坐朝的殿堂,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仪式的地方。而殿前丹陛上的18座铜鼎炉,则代表清廷管辖的18个省。每当朝廷举行大典时,鼎炉内放置的松柏枝、檀香等,就被点燃起来,同时,在太和殿露台两侧的铜龟、铜鹤的腹中,亦点燃松柏枝和檀香,当青烟从炉中和龟、鹤口中袅袅升起,太和殿前就烟雾燎绕,增加了大典的神秘和尊严气氛。
圆明禅寺铜香炉
因为,每当皇帝豋上宝座时,文武百官要三呼“万岁”,这时,大殿内外香烟燎绕、鼓乐齐鸣,才能形成一派神圣、庄严的气围。现在,铜鼎炉当然不会再被点燃,但是,作为故宫中大型金属文物,仍在原地放置,不仅作为太和殿前的装饰,而且,增加了游人对昔日皇宫大典的遐想。另外,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在其门前两侧,还有4座铜鼎炉,和太和殿前丹陛上放置的铜鼎炉类似,则可起到辅助效应。
此外,在故宫的乾清宫丹陛上,也有4座铜鼎炉,乐寿堂以及颐和轩的前面,也都分别放置着2座铜鼎炉,这8座铜鼎炉,也都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铸造的。而在故宫的养心殿和翊坤宫前,各放置的2座铜鼎炉,则是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铸造的。这些铜鼎炉的造型,与太和殿前铜鼎炉的造型不太一样,属于另一类型,其炉身、炉腹和炉顶,都比太和殿前的铜鼎炉更加精致、美观,铸造工艺水平也更高,其造型和颐和园仁寿殿前,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4座铜鼎炉类似,而颐和园铜鼎炉将在后面讲述,所以,故宫中这一类铜鼎炉就不再叙述。至于故宫中最精美的一座铜鼎炉,则是御花园内那座清代大型铜鼎炉,将在下面单独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