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卓景铜雕厂

孔子的生平

发布时间:2019-08-21 | 访问次数:9050

出生日期的考证

孔子出生的年份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应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中未记载,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并非今天一般人认为的9月28日。

鎏金观世音菩萨

鎏金观世音菩萨

十五岁立志向学

孔子早年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扶养他长大。卑微贫困的生长环境,促成孔子思想的早熟,为了自食其力,学会了很多粗俗的工作或技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仓廪出纳管理员)与“乘田”(替贵族管放牧羊)等职务。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到处向有知识、有智慧、有经验的人请教,看到别人的优点他就努力效法、见贤思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别人的缺点,则自我警惕不要犯相同的错误,不断地自我提升与超越,活到老学到老!  

锻铜孔子铜雕像

锻铜孔子铜雕像

首开平民教育的风气

孔子饱读诗书,娴熟礼乐,三十岁时打破当时的阶级门户之见,开始授徒讲学,让平民老百姓也能像贵族一样接受教育,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教育的对象是「有教无类」,举凡带上束修(十条肉干)的,都收为学生。,所以,孔门弟子当中贵贱贫富都有,例如有贵族身份的孟懿子、南恭敬叔等;而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则出身贫寒,孔子办学声名遐迩,造就不少的人材。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施教的方法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来开导他们。孔子曾按照学生不同的品行和专长,把他们分为四科,各科的代表人物是:德行── 颜渊、闵子骞。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苛政猛如虎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大夫手中,他们轮流执政,增加税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完全不顾虑百姓的需要。而且在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僭越礼制,发生“八佾舞于庭”的行为,简直无法法天,无视周天子与诸侯的存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灰心之余离开鲁国至齐国。齐景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奈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景公虽对孔子说的话感兴趣,却不能任用他,之后他又回到鲁国。

周游列国十四年

直到五十一岁,孔子开始有机会从政,职位一路攀升,后来他担任司寇(国家最高司法长官)三个月,鲁国就大治,齐人闻而惧,恐鲁强盛会并吞齐国,乃送十六名的乐舞女子和一百二十匹的好给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朝纲不振,孔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希望找到一个爱民如子的君主,愿意实施仁政,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打算到陈国。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想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绝粮于陈国七日

后卫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未果,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来聘孔子。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七日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从五十四岁出走鲁国,到六十八岁重回鲁国,这十四年当中,孔子尽管拜见了七十二位君主,其实除了周、齐以外,他只到过卫、陈和楚国的属地叶,以及路过宋、曹、郑三国。所以他周游列国的足迹并没有离开山东、河南二省的范围。然而由于当时大国正忙着争霸,小国则怕被兼并,在利害冲突的前提下,孔子寻找贤主推行仁政的理想,终究落空!

梁木其颓,救世木铎的殒落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可惜在经历独子伯鱼、爱徒颜回病卒、子路惨死的事件之后,他的身体精神状况已大不如前,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首页 导航 电话 顶部